今天是: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论坛 > 学术争鸣 >
浅谈泉州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与对策
新闻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04-24 10:33
 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  蔡振山1,2  初少凤3 
 1.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泉州市 362000;2.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泉州市362011;3.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市 362000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城市化建设得到快速推进,从原来人称“东西两个塔,南北一条街”仅六点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发展到中心城市建成区已达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机动车拥有量的快速上升,中心市区道路交通流量亦急剧上升,高峰时段一些重要路段或重要节点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使城市交通达到安全、快捷、畅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交通流量  系统工程  发展策略 

1 泉州道路交通现状及分析

        1.1 交通压力急剧增加。近几年,全市机动车拥有量每年以20 % 以上速度递增。2010年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48.2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0.81万辆,增长22.8%;全市共有营运车辆总数55078辆,其中客运班车5962辆(含出租车2820辆),货运汽车49116辆。不少主要路口高峰小时饱和度在0.8以上,交通拥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1.2 道路等级配置不合理。城市快速路缺乏,次干道比例偏低,主城区支路虽然密度较高,但相当部分的支路并不具备汽车通行的条件,无法真正分流主次干道的交通,道路等级的级配关系处于不合理的状态。
        1.3 道路性质和功能不明确。主次干道区分模糊,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混杂,路网结构不够清晰。过境公路穿越市区,过境交通流对城市影响较大,特别是跨江交通联系日益加大,现有的跨江通道无法满足需求。
        1.4 交通设施建设缺乏前瞻性。城市道路建设对城市公交、行人及自行车重视不够,相应的交通设施如公交专用道、港湾式停靠站、天桥、下穿式地下过街通道、自行车停放等在建设前期缺乏考虑。再加上地下管线建设无序,道路重复开挖现象普遍,影响了道路通行能力。
        1.5 停车设施规划建设不够到位。一方面是机动车辆逐年大幅度增加,一方面是停车场、汽车库规划与建设滞后,或者分布不合理,甚至改变功能,有的是闲置未启用,浪费了资源,致使停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
        1.6 路口灯控设置不能满足交通流发展的要求。目前中心市区有路口463个,其中鲤城区151个,丰泽区269个,中心市区主次干道相交有43个交叉口。交警管理部门装有道路监控119点,采用信号灯控路口60个,电子警察设置16点,LED诱导屏7块。目前仅鲤城区与丰泽区就拥有各类机动车十几万辆,汽车年增长突破4000辆,但交通信号灯控制仍处于传统的“单点定配时”模式,指挥系统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路网的实时交通流量调控有待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尚未起步,因此,交通信号灯系统满足不了交通流发展的需要。
2 泉州道路交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泉州北距福州197Km,南达厦门104Km,既是一座曾有“东方第一大港”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个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现代化工贸港口滨海新城市,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564.76亿元,连续12年经济总量位居全身之首,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2008年全国农运会的举办,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视等等,这些对泉州道路交通的建设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这几年,泉州市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2010年全市通车总里程达14252.95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级公路里程1951.88公里。一些重大交通项目的陆续上马和建成通车,如泉(州)三(明)高速公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沈(阳)海(口)高速公路泉州段拓宽、后渚大桥、泉州晋江特大桥、桥南立交桥、大岼山隧道、朋山岭隧道、一环路、沿海大通道、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与秀涂疏港路、洛江与丰泽滨江大道等建设将带动区域大交通格局的改变,泉州市道路交通将逐步完善, 形成四通八达的环泉州湾大城市骨干道路网络。

        但是,道路交通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量大、面广,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补偿费用越来越多,房屋拆迁安置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拆迁成本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对土地的征用审批控制越来越严格,工程项目建设费用呈逐年上升态势。可以说,最近几年是泉州市道路交通建设工程最多,投资最大,任务又最繁重最艰巨,然而发展前景却是最为看好的黄金时期。因此,泉州道路交通其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就很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3 发展泉州道路交通对策的探讨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泉州的发展,更需要快捷的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泉州市应充分结合沿海城市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的交通发展模式,建设快捷城市,实现交通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1.1 构筑大泉州交通骨架,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推动区域资源整合。以建设高速公路为依托打通泉州沿海对中部腹地的辐射通道,加强与福州、厦门的衔接通道,加快环城高速通道(二环路)建设,构筑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以行政中心迁建为契机延伸城市交通骨架,拉开城市发展空间。在建设联系八大组团“一环路”的基础上,实施洛秀东西主干道与秀涂疏港路,并从“一环路”东西两条边线末端的两节点向南延伸至晋江、石狮市域,成为城市两条重要交通走廊,与“一环路”共同构成环泉州湾“月牙型”的快速带状路网,密切与晋江、石狮、惠安之间的联系,强化泉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1.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合理规划和设置公交路线、场站,确实实行“公交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大公交”,改善泉州的公交形象,提高泉州的城市品位。首先要建立规范的财政投入和补偿机制,对场站建设、车辆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尽量为群众提供快捷、清洁、舒适的服务;对一些规费尽量减免,对一些承担社会义务及接受政府指令开通的亏损线路进行财政补贴,使群众选择公交出行的费用下降,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其次,扩大公交服务区域,将原来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公交线路按照环泉州湾的需要进行整合,构建大泉州公交体系,方便群众的出行。再次,提高公交科技含量。如实行公交“一卡通”;配置公交车电子显示屏、语音报站服务器和安全监控器;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建立现代化车辆调度体系;提供高质量的电子站牌和路况等城市交通信息服务。
    1.3 规范管理,挖掘潜力,统筹现有各类停车场(库)资源。对现有各类停车场(库)实行全面对外开放,让被挤占或挪作他用的停车场及因其他因素关闭的停车场尽快恢复停车功能。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在满足本单位及外来办事车辆停放的基础上,本着自愿的原则,可参与对外开放行列,办理相关手续后,对停放车辆实行收费管理。同时要完善各类停车场(库)基础设施。按照停车场(库)建设标准,设置各类交通标线、标志,并合理确立进、出口,理顺连接道路的通道,尽可能减小对道路交通的干扰。同时,通过电子诱导屏,告知驾驶人停车场(库)方位、总泊位数、余泊位数等信息,引导驾驶人规范行车、有序停放车辆。

        全面清理并严格控制占道机动车临时停车场。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对市区现有占道机动车临时停车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和优化调整,严格控制审批新的路段,并定期进行动态评估,确保设置符合规范要求。
        加强对停车场(库)的规范管理,制定出台统一的办法,明确停车场管理主体,从经济、政策等方面调整完善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规律作用,并加强对停车场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停车管理走上正规化、产业化轨道。
另外,本着“路内高于路外,室外高于室内,中心区域高于其他路段,白天高于夜间”的原则,完善停车收费价格体系。对占道机动车临时停车场采取设立咪表、IC卡等方式,实行计时收费,减少停车压力,加快周转。
1.4 拓宽思路,实行向空中、路面和地下并举,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道路建设和交通发展同步进行。

        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不再局限于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而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及相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都将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
        丰泽街与田安路交叉路口这一带已逐渐形成泉州的商务中心,故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其地下空间,既可以避免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又能使泉州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5 城市交通管理由人力型、经验型向智能型、集约型转变。科学管理是新形势下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道路交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一是要尽快做好泉州市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整体设计。ITS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方向,通过几年的逐步建设,目前泉州市的交通管理指挥中心已初具规模,一些交通管理子系统相继建立,但缺乏一个全市的智能交通系统(ITS)整体设计,只有提前规划设计,才能对以后的交通管理科技手段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和支撑;二是要完善并整合现有各交通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各子系统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强化整个交通管理指挥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控制、调度能力;三是要尽快建设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适时快速选择最佳的控制方式,提高整个路网的通行效能,同时结合交通诱导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的控制功能;四是要在路面执法中推广其“警务通”,有效提高执法的时效性和公正性。
    4 结束语.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可从如下“三个层次、两个方面”着手,同时采取措施。所谓三个层次:一是从城市设计、土地利用的角度,避免城市中心人口、城市功能过度集中,造成交通总需求超过城市交通容量极限,避免城市中央商务区土地利用强度过大而使城市交通问题无法解决;其二是从交通结构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共交通为骨干的大运量、快速度的综合运输系统,合理地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其三是通过提高路网容量,借助科学化、现代化交通管理手段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路网等综合措施,使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发挥最大作用。所谓两个方面是指:解决交通问题仅靠道路建设是不行的,还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把城市交通所必要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做到“建设”和“管理”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皮晓亮,腾靖,孙亚.中国智能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的研究[J].城市公用事业,2006,(2):8~10。
        2 夏苏安.加强城市交通系统管理 合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7):10~12。
 
作者简介:

        蔡振山,男,1981.10出生,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市政专业本科毕业,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职研究生,市政路桥设计工程师。
        初少凤,女,1982年出生,工学硕士,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市政专业教研室主任,市政专业讲师。
2011年8月12日

热点文章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