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洛阳桥
新闻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06-02 09:46
有名人说过,世界桥梁建筑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泉州有座古桥,看惯了潮起潮落,犹如经历了沧桑的历史老人,走过的风雨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传奇,这座桥,就是—洛阳桥。那可是我们泉州先民在世界造桥史上挺富有创造性相当了不起的杰作。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已是众所周知,在唐、宋时期,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的泉州湾港口,已是帆樯林立,所谓:闽海云霞绕刺桐,涨海声中万国商。而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与大海交汇处的万安渡,是官绅商旅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当时却因水阔五里,交通只能靠渡船,风大浪高,船覆人亡经常发生,给福建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极大障碍。人们翘首盼望能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公元1053年(宋皇祐五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了这项造福民众的洛阳桥,前后历时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初建时有桥墩46座,全部以巨大石块砌成,桥长360丈,宽一丈五尺,结构坚固。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型美观,工程规模很是了得,工艺技术非常高超,闻名环宇。著名诗人余光中晚年怀着深深的乡愁,踏上这座古老的石桥,从这头走到那头,走了一千零六十步。
在北宋的条件下,要建造这样的一座桥可是异常艰难,只见波涛汹涌,水深流急,石头刚一抛下,马上就被大水冲走。富有创新精神的工匠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他们巧妙的想出了一种新型造桥法,即在潮水低落风浪平静时,同时出动非常多装满石条的船只,于江底随桥的中线,把它们同时填进海里,筑起一条20多米宽,2里长的水下长提。
洛阳桥这座跨海梁式石构桥之所以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那就要说说它的两项当时世界首创的技术。
一是在犹如静卧江底之水下长龙的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筏状的桥墩,可以消减海浪的冲击力,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型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要领先欧洲800年。
二是“种蛎固基法”。居住在洛阳江边的渔民以在滩涂上种植海蛎为生,海蛎是海里一种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就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的繁殖能力很强,并且无孔不入,一旦与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泉州郡守蔡襄就巧妙的利用牡蛎这个特性,让工匠们在桥基上种海蛎,以繁殖“蛎房”的方法,来联接胶固石块。在北宋时期就能利用生物加固桥梁的方法,可是古今中外的首创之举。
撰稿人: 蔡振山(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路桥设计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