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普园地 >
闽南古建筑与闽南语的故事
新闻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05-26 10:30

惠安古民厝
 
       闽南古建筑“燕尾脊”的建筑风格,可以追潮到唐朝。根据闽《惠安县志.烈女名媛》记载:公元937年,唐黄氏者,工部侍郎黄纳裕侄女黄厥,被闽王王审知纳为妃子,王审知之后由黄氏子王延钧继位。有一年梅雨季节,淫雨霏霏,黄氏在宫中想起娘家房屋又破又漏,不能遮风挡雨,暗自流泪。刚好被闽王王延钧看到,说母后为何伤心?黄氏告知,闽王闻后即道“赐汝母王宫起”,并差太监到泉州传旨,传旨时误为汝母为汝府(汝府为泉州府,闽南语中府与母谐音),一时泉州府大兴土木,相继建起了宫殿式的住宅,当时晋江、南安、惠安、莆田也属泉州府,均纷纷仿效,有人上报闽王,泉州有人要造反,大建王宫;闽王遂下令停建。当旨传至南安地界时,有的屋盖已粘了三行筒瓦,只好停下,南安的民宅只有两侧三行瓦筒。一句话,让闽南老百姓不受风雨之苦,诸位看官会想,闽南语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
 


南安古厝(屋面三行筒瓦)
 
      唐朝的诗词用普通话诵读是没有押韵,但用闽南语诵读是有押韵,这是为什么呢?

      闽南语,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也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峡,到了台湾,故称河洛语。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惯称的“闽南语”。闽南话是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由于日语主要来自于迁徙到现在日本的中国汉族的古汉语、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马来人语言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吟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语诵读佛经,吟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却好理解;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现把闽南语与普通话

一些有趣的对照列举如下:
普通话说“底下”,闽南语讲「下底」普通话说“拖鞋”,闽南语讲「鞋拖」
普通话说“热闹”,闽南语讲「鬧熱」普通话说“母猪”,闽南语讲「豬母」
普通话说“前头”,闽南语讲「頭前」普通话说“过往”,闽南语讲「往過」
普通话说“力气”,闽南语讲「氣力」。


 

南音演唱现场


唐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闽南语在文化传播方面有两个重要的代表:闽南语歌曲(台语歌曲)和南音。在80年代,以《爱拼才会羸》为代表的台语歌曲唱响海峡两岸,风靡一时。南音起源于,形成,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有着深厚、丰富的汉族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福建闽南来的,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热点文章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