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15日,以“绿色 环保 创新 发展”为主题的“2018年海峡两岸预拌混凝土绿色环保高峰论坛”在晋江市金玛国宾酒店召开。论坛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晋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铭发(福建)混凝土有限公司 晋江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承办,台湾(中华)混凝土学会、香港工程师协会、澳门土木工程协会、广东浪淘砂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万吉援环保设备(天津)有限公司协办。来自有关政府部门领导、环保和建材主管部门、两岸行业协会、知名科研院所、建设主管部门、大型水泥企业、混凝土生产企业、混凝土原材料企业、施工企业、监理及质检部门、设备生产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发明人、咨询服务机构、行业媒体以及其它相关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共计50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出席本次大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缪昌文教授;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骆沙鸣;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徐络屹所长;中国砂石协会奕会长;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淑语;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连伙英;北京建筑大学宋少民教授;美国混凝土协会中国分会主席、澳门大学李宗津教授;台湾混凝土学会会长、台湾海洋大学黄然教授;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总工蒋荃教授;深圳混凝土协会陈爱芝会长;华侨大学建材研究所所长、教授严捍东;泉州市科协副调研员刘荣成博士;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施振华会长;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池国校先生;铭发(福建)混凝土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跃进先生;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所副总工,混凝土中心主任孙继成等参加了会议。同时参加会议的嘉宾还有两岸各地混凝土行业的领导、协办单位领导、泉州及晋江市各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企业的代表和科研院校单位的专家。参加本次大会报道的媒体有:《泉州晚报》、《商品混凝土》、《中国砂石》、《建筑垃圾资源化》等报纸和杂志及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中国砂石网、中国商品混凝土官方及公众号等网络媒体。
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章金良主持开幕式,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淑语、(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徐洛屹、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会长施振华先后致辞,表达了对混凝土行业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期望,衷心祝愿此次大会圆满成功。华侨大学建材研究所所长、教授严捍东宣读“2018年海峡两岸预拌混凝土绿色环保高峰论坛“征文评选结果及获奖名单。本次论文征集,共收到论文106篇,经专家遴选评审,评出特等奖1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16篇;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骆沙鸣主席为铭发(福建)混凝土有限公司等三家绿色环保示范企业颁发奖牌。开幕式上,宣布了“最受用户欢迎的混凝土行业绿色环保设备品牌”、“2017中国混凝土行业绿色环保年度人物”评选结果,胡幼奕、连伙英、张淑语、李宗津、黄然、严捍东分别向获奖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牌、证书。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泉州建材研发中心和北京砼享未来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
开幕式后,安排一天半的时间举行主旨报告会,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混凝土技术发展中心孙继成主任、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会长郭定国、李伙穆分别主持主旨报告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作题为《现代混凝土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并且急剧增长。同时,现代混凝土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如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超长距离桥梁,超大体积水坝,对现有混凝土技术提出了新挑战。为应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挑战,亟需围绕混凝土的流动性调控技术,裂缝控制技术,耐久性提升技术,多功能与超早强技术开展针对性研究。复杂结构与严酷环境要求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和流动性保持能力,因此分别开发了高相容性高效减水剂、快速分散/降粘高效减水剂、高效保坍减水剂和中低坍落度保坍外加剂,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酷施工要求。为降低混凝土开裂的风险,研究基于两亲分子技术的水分蒸发抑制材料、减缩剂、水化热调控技术、CaO和MgO复合膨胀剂,形成混凝土抗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是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为解决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提出了由“表面强化、基体致密、钢筋耐蚀”组成的综合解决方案。此外,开发多功能和超早强混凝土技术是实现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缪院士提出未来应加大混凝土理论的原创性研究,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混凝土材料,基于有机无机的学科交叉,开发现代混凝土新技术。其次,混凝土性能不能仅关注强度,须重视基于混凝土耐久性的高增韧、高抗裂、高抗渗、高耐蚀的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最后,以解决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共性技术难题与科学问题为导向,积极将新理论、新技术应用到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之中。
澳门大学教授李宗津作题为《高弹模混凝土的开发》的主题报告。世界各地高层建筑的建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设计混凝土高层建筑时,传统的混凝土梁的截面尺寸相对较低,梁、柱的截面大难以满足刚度要求。然而,毫无疑问,当结构构件的刚度需要改善时,增强混凝土本身的模量比增加结构构件的截面面积更有效。近年来,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和纳米技术的应用,对高模量混凝土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报告介绍了高模量混凝土的发展概况,包括材料的选择、基于微观力学的配合比设计、纳米级的模量改善技术、尺寸稳定性的表征以及开发高模量混凝土梁的性能。高模量混凝土具有很好的加工性能、优异的力学性能、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通过在高层建筑中使用这种混凝土,可以节省15%-20%的材料,并且节省2%-5% 的可用空间。它为高层建筑的施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并给出了生产这种高模量混凝土的实用手册。最后李教授提出高模量混凝土无疑将给建筑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中国砂石协会会长胡幼奕文作题为《 高品质机制砂石的应用及科学发展》的主题报告。砂石是建筑、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用量最大、不可替代的材料。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地陆续关闭传统的砂石企业,天然砂石日益减少,机制砂石的使用比重不断增加。报告介绍了高性能砂石骨料在国家重点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国内外建筑固废等再生骨料产品的实际应用案例。报告提出了砂石骨料的科学发展、建立砂石骨料材料工程学,从材料科学角度对砂石骨料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以及工艺属性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要建立科研、设计院所,研发中心,在高校设专业,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对机制砂石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混凝土和基础设施的质量。报告提出了机制砂石骨料企业要向满足混凝土使用要求和性能方向发展;混凝土和施工单位要调整工艺、配方和施工习惯等,适应机制砂石。
台湾海洋大学教授 黄然作题为《台湾固废资源再利用法规与应用技术 》的报告,地球暖化温室气体效应加剧,极端异常气候变成常态,水泥业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之一。硅酸盐水泥是混凝土主要的胶凝材料,台湾地区天然资源有限,若持续从自然环境中开采混凝土用的原料,会产生许多无法掩埋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加重台湾自然环境的负担。台湾地区主要的无机废弃物包括煤灰、底灰、污泥、高炉石、循环流体化床灰、混烧灰、转炉石、脱硫碴、氧化碴、还原碴及焚化底渣等,总年产量超过2,000万公吨,产学界开始进行混凝土可持续发展与循环资源相关技术研发,如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或生态混凝土等。报告分别从策略面、管理面及法规面介绍台湾固废资源再利用概况,同时介绍台湾地区混凝土循环资源再利用相关研究成果,期与大陆混凝土行业同道交流知讯,创造两岸循环经济合作契机,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愿景。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作题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方向与思考》的报告。中国混凝土产业和技术正处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发展和推广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长寿命混凝土工程是混凝土行业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在现代混凝土新技术平台上,树立正确的技术理念,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和做出转变至关重要。宋少民教授将从大胶凝材料、高品质骨料、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技术的方向、混凝土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几个方面与两岸各位混凝土界的同仁和先进交流和互动。
华侨大学教授严捍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周永祥研究员、中国建材检测认证集团总工、绿色产品认证学院院长蒋荃、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洪新波等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主旨报告之间,会议还穿插安排了一场主题为《绿色 环保 创新 发展——预拌混凝土绿色环保新技术》嘉宾互动论坛。论坛由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主持。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山推建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庞增领;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福玉;台湾海洋大学教授黄然;台湾钟美实业有限公司杭州公司总经理王鑫雷;广州市惠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春晖。主持人针对目前混凝土行业存在绿色环保政策标准、环保站建设、绿色生产施工、企业软硬件管理、废弃物回收利用等一些绿色环保方面的问题和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嘉宾们妙语连珠,精彩观点碰撞,新思维连连涌现,极大地提高嘉宾与观众的参与度,活动形式新颖,现场反响热烈,气氛达到了高潮。
14日晚上,铭发(福建)混凝土有限公司举办欢迎晚宴,该公司董事长杨跃进发表热情洋溢致词,祝贺论坛的成功举办,感谢出席论坛领导和嘉宾对铭发公司的关心和厚爱,决心乘论坛举办的东凤,共同推动混凝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